中国指股网 > 市场 > 内容页

《他走了二十公里来看病》获二十万网友点赞,撰文的上海医生正在援滇-每日看点

2023-05-19 09:14:12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因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篇《他走了二十公里来看病》,网友“小胖鸡”获得了诸多网友的好评。截至5月18日0点,文章已有21万网友点赞,近2万条评论中,不少网友赞叹“看哭了,真的很温暖”。

截屏图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篇文章,记录了一名从县城来上海医院看病的患者。由于眼内出血、视野不清晰,这名50多岁的患者一大早从山里出来,走了二十多公里到县医院,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,县里医生说看不了,推荐他来上海看。随后他坐车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,抵达门诊时已经接近医生下班时间。

接诊时,“小胖鸡”惊讶于这名患者“走了二十多公里看病”。最终,“小胖鸡”帮他开了便宜的止血药,建议他一个月后如果不好再来看看。

当听到对方说“干活的时候汗老流进眼睛里,辣得痛”, “小胖鸡”本来为他开了眼药水,一瓶二三十块。考虑到这名患者只带了两百块来医院,网友“小胖鸡”帮他在急诊凑了近10瓶检查用的硼酸洗眼液。

过了很久,网友“小胖鸡”在门诊再次遇到了这名患者,尽管认不得对方的样子,查阅了病史记录才回想起来,患者却说:“你送过我眼药水”“我想谢谢你”。

这一幕也让“小胖鸡”深受感动,文末写道:“他好了起来,对我的信任和感激,也给了我成就感,我也要谢谢他。”

5月17日,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这名网友“小胖鸡”,他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(上海市五官科医院)的一名眼科医生,名叫舒秦蒙,今年38岁,目前正在援滇,在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富宁县人民医院工作。

对此,澎湃新闻记者对其进行了一次对话采访,了解这一暖文背后的更多故事。

【对话】

“帮助有困难的病人,是每个医生应尽的责任

澎湃新闻:为什么会想到去记录这个故事?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?

舒秦蒙:平时我有一些记录的习惯,在临床上遇到让我有感触的患者或故事,也会发在朋友圈。最近,援滇工作即将结束了,回想起来,在这里我也遇到了很多淳朴热情的病人,往往到了病痛难耐时才来看病,这时候我们医生能做的就很少了,我有些感慨,就想着把之前印象深刻的病人故事发出来,这个病人大概是我在2018年前后遇到的。

澎湃新闻:还记得这个病人来自哪里?你当时为何想到要送他眼药水?目前,这个病人治疗情况如何?

舒秦蒙:印象中,这名病人来自安徽马鞍山。在确认他眼内出血的原因后,我对他的病程和风险有个大致的估算,觉得等他农忙结束了以后再来,应该也不至于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,可以让他先回去,我也知道他的情况无法做到密切随访,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因为流汗进眼睛让他觉得痛,这个问题危害不大,但是会导致他不适感很强烈,而且他接下来要干大量体力活,可能这个情况对他困扰更大,同时比起眼内出血,这个小问题是我当时能解决的。

考虑到这名病人的自身情况,进口眼药水对他来说太贵了,而如果仅用作清洗,其实也没必要。我们每个诊室都备着医院自己配的硼酸洗眼液,这些洗眼液都是未经开封过的,保质期半年左右,给病人做了检查以后洗眼用的,很适合他。

这个病人后来来过一次医院,但当时我在休假,他应该是没有找到我,不过我从门诊系统里看到他挂到了我上级教授的号,教授没有再做特殊的处理,病人情况应该是稳定的。

澎湃新闻:这次写的这个故事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,对此感到意外吗?

舒秦蒙:确实,我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称赞和感谢,我坦言我是配不上的。事情本身是很小的事情,但是却被大量网友“集中”表扬。我身边的许多同事、同学、长辈平时都对病人倾注了实实在在的关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,他们的故事更值得被看见。

另一方面,对病人的关心有不同的层次,我们医院和其他很多单位,有着很多非常杰出的老教授和年轻医生,他们对病人关心和负责的方式,是通过勤勉刻苦的钻研,提升专业素养,更好地去解决病人的问题。这种做法,比起送眼药水这种举动,显然意义更深远,更值得我学习。

另外我想说的是,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,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,帮助有困难的病人,是每个医生应尽的责任。

澎湃新闻:平时遇到这样的病人多吗?他们在看病方面存在哪些难点?您还会通过别的形式去帮助他们吗?

舒秦蒙:从其他地方的农村地区来看病的患者还是挺多的,主要的问题第一还是经济困难,第二是对就医流程不了解,需要引导,第三是远道而来看病,会有很多生活上的不便。因为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确实紧张,对于病情紧急的病人,我可能会引导他们缩短就诊的一些步骤,但对于那些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救治的病人,确实令人感到心痛。

前年,我遇到一位工人,是一个眼内异物的患者,铁钉碎片扎进眼睛需要手术,在当地做过处理但是没能取出,他也无力再负担手术费用。我当时跟他说可以交少量押金,先手术把问题解决,再补交也可以,我们在检查和治疗中也会尽量减免不必要的费用。

这名患者当时很痛苦,压力很大,在我面前掩面痛哭。但是他不愿将经济压力转移给我们,而且他也有很强的自尊心,不愿欠费手术,说凑钱第二天来。第二天,我给他打电话,他说凑到了一部分钱。我和上级医生商量,选择了简易的磁性异物取出的方式为他手术,而不用复杂的显微手术。这两种方式都是临床常用的方法,只是显微手术把握更大,更精细,也更彻底。我和上级医师讨论以后,根据异物的大小,位置和病人晶体的状况,认为简易术式应该能安全地为他解决燃眉之急,于是选择磁吸,最后成功完成治疗,为他节省了几千元医疗费。

“在云南,病人对病痛的忍耐能力令人吃惊”

澎湃新闻:您援滇多久了?在云南当地看诊,有什么病例印象特别深刻吗?

舒秦蒙:我是去年6月来的,至今援滇快一年了。在这里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病人。

我在云南省文山州下面的富宁县支援,这里是农业特色县,是全国有名的八角产地,所以很多病人因为务农或采摘受伤。有一位独居的老年男性,孩子出去打工,他要自己做农活,不小心被叶子划伤了角膜,植物和泥土当中有大量的真菌,导致了他真菌性的角膜溃疡。

他先去乡里诊所,由于经验不足,诊所医师给他用了激素。而激素会让真菌的生长更猖狂,等他来我这里的时候,角膜溃疡已经很严重,再不控制感染,眼球都有可能保不住,而这里抗真菌药物又十分匮乏。我就请师兄从我们本院购买了一些药效较强的抗真菌药邮寄过来,给他用上。所幸在一番波折之后,他的角膜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,我也得到了些许欣慰。

澎湃新闻:之前在上海做医生多久?这次到云南,觉得有哪些差异?

舒秦蒙:我之前在上海工作差不多十年了。云南富宁县是一个边境县,刚脱贫,当地病人很淳朴,对医生天然地信任,尤其是听说从上海来的,但他们对病痛的忍耐能力令人吃惊。而且,这里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限制,乡镇村之间的距离很远,要赶路几十公里来县里看病非常常见。交通不便,加上病人很能忍耐,对自己缺乏关心,所以很多病人不会及时来诊疗。

很多情况下,是家里孩子外出打工完回老家,发现家里老人眼睛不好,才带来县里看,所以我在这里见到的各种眼病,到了终末期的情况比在上海见得多得多,经常让我感到很遗憾。

相比在上海看诊,在云南富宁县看诊需要做一个多面手,我要参与科室的基础建设。这里的条件比起我们来之前想象要好很多,不过还是有所欠缺的,比如有些常见的成品药物这里没有,要自己找原料药稀释,配成合理的浓度剂型,这种也不能久放,需要临时配,我也时常咨询我们本院药剂科的老师,去把握很多自配药物的比例和安全性。

另外,这边检查仪器也都比较旧一些,参数要自己摸索着调,B超需要自己做,眼底拼图自己拼,我也向本院检查室的医生请教了不少做检查的技巧。

这里的病人,尤其是山里的乡镇患者,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就医意愿很差,而这里幅员辽阔,当地医院和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,安排我们下乡进行巡回医疗,去各处乡镇进行义诊,在乡镇也做了患者募集和宣传,尽量让我们的医疗服务覆盖得广一点。

在上海,我们往往是等着病人上门,但在这里,我们医生要更加主动一些,才能一点点去改善基层病人的情况。

澎湃新闻:对基层医疗环境的改善有哪些建议?

舒秦蒙:这里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,当地医生也很好学、对病人认真负责,这些都很好。但有些是我们很难控制的,就像我之前说的,这里病人来回看病不方便,很难随访,我经常问当地医生之前那个病人谁谁谁后来怎么样了,对方就很无奈地告诉我说“又跑回山里去了,找也找不到”。因此,如果县和各乡镇的医疗机构之间能够加强沟通,完善转诊和随访制度,及时把该处理的病人送来或送走,那就会很好。

另一方面,各地方医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,比如乡镇机构里的医生也可以轮流来县医院短期集中交流观摩,我们上海来的援滇医疗队员可以每周讲课或者临床演练,解答疑惑,这样我们的用处也会拓展一些。

最后,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,能在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进修学习,在一个病例充足的环境下工作,成长更加快。

这次,我在发了这个帖子后,就有一些基层医院的眼科医生和我讨论眼内出血的问题,虽然我经验并不丰富,但是通过交流沟通,我也学到了很多,同时,我也很欢迎这里的医护同道能出去进修,我们一起共同学习、共同进步。

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