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各种场景应用层出不穷,面向广大农村的却很少;基于农村社交的场景这些年也做过一些,但是所有没有经营生态的,都失败了;所以基于生态经营的视角,才能维持平台的生存和发展。而围绕农村设置经营生态,初期的投入及后续的运营成本也是现实存在的障碍。初期流量如何获得?人联网的社交场景怎样无缝衔接转变为生态经营的平台?是近十年来农村互联网化走过的坎坷道路带来的经验与教训。农村淘宝是个非常典型的失败案例,按说依托淘宝的海量C端用户,支撑起农村产品销售是理所应当的,但是其最终的失败来自于对农村供应端调研的深度不足,搞出一两个地方、三四个产品、个别的产业不难,但是放在全国农村来看,就缺乏可复制性,最后被地广人稀的物流运输成本拖垮掉。
涉及农村的场景,必须依托县区级政府来解决,这是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多次讲过的,并且仔细分析了行政分级管理体系里面县区级政府的关键作用。我们深入到行政村一级来看平台的场景设计。因为近半数群众长期在外地打工,回家也就是农忙和春节期间,很难和村干部有密切的联系,导致很多政府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,群众有需求时到村部找人,村干部绝大多数是兼职工作,不用也无法长期坐班提供服务,再加上村民之间的家长里短的矛盾、宗族之间时而发生的摩擦,干群关系很难做到鱼水和谐。这些散发的、微小的摩擦如果没有及时深入沟通和得到解决,就可能会造成干群矛盾甚至带来信访事件的发生。
为此,建立一个基于村庄为单位的数字化平台,对内是村内的生活行政服务核心,对外是村庄自己的互联网门户,即解决了村庄对外展示和吸引外部资源的需要,也解决了内部社会治理、群众服务、联系干群的问题,成为全社会数字孪生的最基本的逻辑单元。这些单元就像一块一块标准化的积木,当我们按照行政组织关系将积木搭建并链接起来时,社会化的全场景社交平台就最后成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