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指股网 > 利率 > 内容页

天天微动态丨2岁丧父,母亲改嫁,忍辱半生,终于敖成了宋朝第一号人物

2023-07-02 12:20:07 来源:凤凰网

范仲淹(989—1052),字希文,谥文正,史称范文正公。《岳阳楼记》一篇,凭一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传千古,毕生践行。范仲淹一生三起三落,出将入相,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,极重气节。凭一己之力,在宋代士林掀起了忠义之风。《渔家傲•秋思》一首,开宋词全新天地,成为后世豪放词之滥觞。范仲淹最大的特质是毕生践行人本思想,无论是在地方执政还是领兵御敌,都将军民福祉置于首位,兴教育,善赈灾,热心慈善,堪称圣贤。宋人评价“国朝人物,范仲淹为第一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者:丘吉鸟

北宋仁宗年间,公元1050年前后,已经61岁的范仲淹,来到杭州做知州。他拿出了毕生的积蓄,大约400万人民币,在近旁的苏州买了一千亩良田收租,二百亩地建大宅子,同时在宅子里设私学。

只要是苏州的范氏族人,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片瓦栖身之地和在范氏义学里读书,而这期间产生的一切费用,全由千亩良田的租金收益来负担。无论贫穷富贵,范家子孙皆日有食,岁有衣,逢嫁娶凶葬,还能领到一笔专门的资金。

由于一切发于“义”,遂称义田、义宅、义学。而这个由义田、义宅、义学构成的家族性慈善组织,又被称为“范氏义庄”。

图:范仲淹画像|图源网络

范仲淹一开始有这个想法时,亲朋好友都不理解。很多劝他不如拿这笔钱去洛阳买个宅子花园养老,毕竟他为国家辛辛苦苦忙碌了一辈子,也该享几年清福了。

当时的洛阳,是全国的文化中心,而宋代又是个出了名的文臣地位高的富庶王朝,所以许多德高望重的士大夫告老致仕后,都会选择在洛阳修个林园,颐养性情,安度晚年。

但范仲淹不愧是那个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文正公。他说,我都六十多了,就算把园林修得再漂亮,又能享受几年?况且,人生在世,如果有机会可以感受道义之乐,连这副躯骸都可以舍弃,何况区区的游园之乐?你们就听我的吧,不用再说了。

图:范仲淹公祠|图源网络

范氏义庄创建后仅过了两年,范仲淹就与世长辞了。数年之后,义庄就发生了危机。由于诸子弟不守规矩,挥霍冒领,弄得义庄面临资金断绝,无可为继的地步。而那些真正贫穷需要帮助的人,依旧饥寒无依,失却了义庄创办的初衷。

好在,范仲淹有四个儿子,除了长子早亡外,其它三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。尤其以二子范纯仁最出类拔萃。

范纯仁对义庄的贡献,比起范仲淹有过之无不及。官至宰相的范纯仁,完全继承了范仲淹廉俭好义的衣钵,他将所得的俸禄和赏赐,都投入到义庄中。

范氏三兄弟携手,一边将义田扩充到三千亩,一边给义庄定规矩立制度,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条款,让义庄的运转走向可持续的正道。

其实,范仲淹给范氏义庄留下的最大一笔资产,不是区区的毕生积蓄,千亩良田。而是贤德的子孙,好义的家风。范氏义庄是中国历史上运作时间最长的民间组织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,任改朝换代,近千年不衰。

图源网络

到了国破家亡的南宋,义庄的田产都被外人侵占,庄宅焚毁,完全陷入了瘫痪。但又是在这时,范仲淹的第五世孙范良器、范良能又站了出来,赎回田产,再修制度,复兴义庄。

再到了元朝末年,受兵灾和苛政影响,范氏义庄大量的宅院被毁,义田又被课以重税,收入锐减的义庄再度瘫痪。危难之时,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范惟一又站了出来,让义庄起死回生。

明末崇祯年间,天灾再加人祸,战火连绵,全国粮食锐减,人口减半。范氏义庄,依旧坚挺于饿殍遍野的人间。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,两次再购千亩良田,壮大义庄,庇护家族子孙。

历数近千年里,范氏义庄几次遭遇了灭顶危机,但每次都有范仲淹的后人挺身而出,力挽狂澜,即便是在战火纷飞,人人朝不保夕的时代,范仲淹后人依旧执拗地践行着先人的这番义举。

这份执拗,在“富不过三代”的社会规律面前,近乎违背了人性。但苏州范氏,始终以范氏家族有范仲淹为不可落地的家族荣耀,生生不息地守护着它。

可若将史书从头阅,我们会发现,很多事情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。

甚至范仲淹差点就没办法姓范,他只是一个随母改嫁,寄人篱下的可怜人而已。若不是后来享有盛名,恐怕连范氏的族谱都入不了。

王佐之才,不世之主

孟子说过,若要了解古人,一定要先好好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,所谓“知人论世”。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范仲淹,甚至能得“文正”这个人臣里最高评价的谥号,跟他所处的好时代不无关系。不得不说,范仲淹很幸运,他遇到的是一个“百事不会,却会做官家”宋仁宗。

图:宋仁宗赵祯(1010.5.12.-1063.4.30.),宋朝第四位皇帝(1022.3.23.-1063.4.30.在位)。在位四十二年,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谥号: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。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"仁宗盛治"。|图源网络

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皇帝。

他不像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那样有经天纬地之才,也没有李后主、宋徽宗、明熹宗那样在文学艺术上有才华。他天资平庸,甚至有些懦弱软耳根,后世的影视作品,也总是把他当作包青天的“背景板”,大多数观众,都是从“狸猫换太子”这个故事里才知道他的。

但是,仁宗朝人才之繁盛,却是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比肩的,而且是文学、科学、政治学、哲学、地理学等等领域处处开花。

唐宋八大家里,就有欧阳修、苏询、苏轼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六位在仁宗朝。除此外,还有吕夷简、杜衍、庞籍、包拯、韩琦、富弼、文彦博、狄青、张方平、司马光、吕公著、吕公弼、范纯仁、柳永、晏殊、宋庠、宋祁、梅尧臣、苏舜钦、蔡襄、张载、邵雍、周敦颐、程颖、程颐、沈括……

这些名字,在青史里都重有千钧,但在仁宗一朝,却只当是寻常而已。

仁宗虽然自己子嗣凋零,仅有的三个儿子也连连夭折,最终只能将皇位不情不愿地传给养子。但他却为赵家王朝攒足了能续国百年的国家栋梁。苏轼就曾评价说:“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,搜揽天下豪杰,不可胜数……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,至于今赖之。”

图源网络

宋仁宗虽然没有开创什么盛世,但在他在位的四十多年里,政治清明,社会安定,商业繁荣,百姓富足,文化昌盛,民不知兵。“庆历、嘉佑之治,为本朝甚盛之时,远过汉唐,几有三代之风。”爱发牢骚的士大夫们,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他们最向往的尧舜之世。他们使尽浑身解数,和这位最会做官家的君王共治天下,毫不夸张的说,仁宗朝的政治文明程度,基本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。

宋仁宗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,并非是他运气好遇上了国运上升期,或是像乾隆一样,有康熙雍正这样的父祖为他扫清了障碍,垂拱而治做了太平天子。

宋仁宗之所以能得一个“最会做官家”的称赞,都源于他的“仁”。

中国人喜欢在人死后盖棺论定,用谥号来评价一个人毕生的功过得失。“仁”,是宋仁宗的谥号,也是历史对君主的最高评价。仁就是克制、节制、谦抑。古人认为,君主其实不需要多么雄图大略,最重要的还是能自我克制约束,这才是为君之德。

图源网络

仁宗就是一个非常自觉地克制自己欲望、激情、执见的君主。他喜美色,有次某大臣想向他进献几位美人入宫,但这事情被谏官知道了,谏官立刻就来向仁宗求证是否确有其事,如果有,请官家立刻遣放她们回家。

仁宗听到后,打商量地说道:“确实有这件事,她们留在朕左右侍奉,朕觉得蛮亲切亲近的,就暂且留下她们如何?”

谁知道谏官正色道:“臣最担心的,就是这亲切亲近。”

仁宗一听,立刻正色,陷入了沉思。随后向左右下令,就现在,给美人们每人一笔钱,让她们立即出宫。做完这个决定,仁宗还不舍地掉下了泪。

这情景倒是让一旁的谏官于心不忍了,跟仁宗说:“官家虽然认同臣所说的,但也不需要这么急切的处理,把她们先从身边调走,再慢慢遣送就是了。”

仁宗回道:“我虽是帝王,但也有普通人的情感。如果再晚点,让我看见她们流泪不舍得离开,那我恐怕会反悔了。卿家且在这里等奏报回禀吧。”

过了一会儿,内侍来报,宫女已经都送出宫了,仁宗“复动容而起”。仁宗的克制,大抵如此。

图源网络

仁宗深知,作为坐拥天下的一国之君,如果不克制自己,那朝廷的权力就会得到扩张,这样民间的活力就会被压制。有一次,深夜里仁宗听到宫中有丝竹歌笑之声,非常明朗动人,就问了身边的宫人,这是何处在作乐?

仁宗是一个非常宽仁的皇帝,从不轻易责骂宫人。所以他身边的宫人也真心爱他敬他,愿和他说体己话。

听仁宗这么问,宫人就怨怨地说:这是民间的酒楼呢。官家您听,外间如此快活,倒不像我们宫里,如此冷清冷落。

仁宗笑说:你知道吗?正因为我如此冷落,外间才能如此快活。若是我像外间这么快活,那外间可就冷落咯。

图源网络

仁宗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,经太祖太宗真宗后,宋代的制度已基本完备。宋代制度里,天然的设置就是君主虽然名义上行使着最高裁决权,但政策的制定、实施、纠偏,完全出自整个文官队伍,而君主的本分,就是遵守这个制度的设定。君主需服从群臣们的意见,行住坐卧均要接受台谏的监督。

但仁宗的难能可贵之处,就在于他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一制度。有一回,台谏上疏说内廷里服侍的嫔御太多了,应该裁减。一名负责给仁宗梳头的宫女,自恃得到仁宗的宠爱,就发牢骚说:“那些朝廷官员,谁家不是养着一堆歌姬舞姬,要再升点官,就增添更多了。官家宫中本就只有寥寥几个人,还要官家裁撤,难道就只许他们快活吗?”

仁宗听后,沉默不语。宫女又补了一句,“难道台谏说的,就一定要遵照而行吗?”仁宗回:“台谏之言,岂敢不行!”

随后,仁宗果然遣散30名宫女,而第一个裁减的,就是这个梳头的宫女。皇后对此不解,问仁宗,这是官家最喜爱的宫女,为什么第一个裁减她?仁宗说,她居然劝我拒谏,岂能留她在我左右。

图源网络

仁宗一朝,负责监察的台谏的权势极重,对君主和宰相均形成了强大的制约。包拯就曾任台谏官,有一次和仁宗争执的时候,激动到把唾沫星子吐到了皇帝的脸上,仁宗甚至都不伸手擦一擦,这就是“唾面自干”的典故。仁宗对台谏的包容和重视,甚至连台谏自己都看不下去了。曾有台谏官质问仁宗:“尽政事无大小,皆决于中书、枢密,陛下一无可否,岂为人主之道哉?”

仁宗年少登基,在位初期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,23岁方亲政。仁宗亲政的第一年,既将范仲淹召入京,所授官职,正是台谏系统里的右司谏。

为国上谏,为民上谏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,可谓是范仲淹一生的底色。

当王佐之才,遇不世之主,大宋王朝,享清平乐。

勤以修身,俭以养德

范仲淹的父亲范墉,曾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地方政权吴越国的臣子,后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。范墉入宋后,做了一个小小的书记官。

公元989年,宋太宗端拱二年,范仲淹出生。

范仲淹两岁时,范墉就去世了。此后家道迅速中落,竟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。为了养活年幼的范仲淹,母亲谢氏携子改嫁长山县令朱文翰,并对范仲淹隐瞒了身世,将他改名为朱悦。

范仲淹和朱文翰亲生两个喜欢斗鸡遛狗的儿子不同,他自幼就爱读书,并且喜欢通过“忍穷”来磨练自己。

宋人有到寺庙攻读的传统。范仲淹年少时就常跑到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,还留下了几个故事。

相传,范仲淹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,等粥凉了凝结了就划分为四块,早晚各取两块吃,仅仅佐以几根腌菜和一点醋汁。吃完后继续读书,就这样一连过了三年。这就是被后人称为“断齑画粥”的故事。齑读作基,指的酱菜腌菜之类。

图:“断齑画粥”典故图|图源网络

还传说,有一次范仲淹读书到深夜,突然看见一只小白鼠钻进墙洞里,咿咿呀呀地叫。他好奇翻开石头看,发现这洞里竟然有个小坛子,坛子里满满的都是银子。范仲淹毫不心动,见状又把坛子放回原处,用石头盖好,继续读书。

当时,范仲淹还与一位炼金术士相交颇深,术士临死前,将一张方子和一斤白银交给范仲淹,并对他说,我能将水银炼成白银,但我的孩子还小,我没法将此术传授给他,现在,我就将这个方术传授给你吧。还没等范仲淹拒绝,术士就咽了气。十几年后,术士的孩子长大了,放仲淹找到他后,将方子和白银都给了他,术士孩子接过来时,东西均原封未动。

这些故事虽然有经不起推敲的细节,但纵观范仲淹的一生,他确实是一个将自己的欲望管理得很好,将钱财看得很轻的人。自古许多文人写诗作文,都曾留下豪言壮语,将道德形象立得老高,但过后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和自己诗文里写的大相径庭,惹人笑柄。范仲淹留下的传世诗文不多,但《岳阳楼记》里的字字句句,他说的都是自己,且能像他一样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确实是“微斯人”的。

图:《岳阳楼记》|图源网络

有一次,范仲淹在劝朱家兄弟不要浪费无度时,厌烦范仲淹的朱家兄弟说漏了嘴,对他说:“我用的是我们朱家的钱,跟你有什么关系?”范仲淹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。其时范仲淹已经23岁。遭受此刺激后,他决定离家前往应天府书院读书。面对前来强留自己的母亲,范仲淹涕泪横流恳求母亲不要阻拦,并承诺功成名就时回来接她。

范仲淹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了。

应天府,即今河南商丘古城。应天府书院,是宋代的四大书院之一。范仲淹有在这里过了五年昼夜苦读的生活,甚至为了节约时间,他都不曾解衣就枕,起居饮食,人所不堪。

当时应天府最高长官的儿子也在应天书院读书。他看见范仲淹吃的都是咸菜稀饭,就派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。可直到食物放坏了,范仲淹都没有吃。长官儿子怒不可遏,质问范仲淹是不是瞧不起人?范仲淹才连忙解释,他虽然非常感激长官儿子的慷慨体恤,但他怕如今就吃了这么丰盛的饭菜,以后就喝不下粥了。

毕竟,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范仲淹的野心,可不只是高官厚禄美酒美食,而是为天下谋。

图源网络

有一次,宋真宗来巡视应天府,书院里的同学纷纷跑去想要一睹圣颜,只有范仲淹雷打不动地埋头苦读。同学问他,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见到圣上,你怎么无动于衷?只见范仲淹自信说道:等到他日再见,也不晚。

但这毕竟是人才辈出的宋朝,范仲淹虽天资聪颖又勤学苦读,应天府也将他列入名单,内推到了礼部,可范仲淹还是没通过考试,只能打道回应天府,继续苦读。

直到1015年,27岁的范仲淹,才终于登进士科。

范仲淹始终没有忘记朱家的养育之恩,此番登进士第,范仲淹仍用的是“朱悦”的旧名,光耀了朱家的门楣。登第后,他才上奏请求改名,恢复范氏。改回名姓之后,范仲淹依旧处处照顾朱家,对朱家始终情义甚笃。

范仲淹领到的第一份差事,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,主管诉讼刑狱,案件审理。

范仲淹查案,非常较真,经常因为案件的细节和自己的上司起争论。每次都把上司气到拂袖而去,最终只能拿官高一级来压他。但官高一级怕什么,殊不知以后的范仲淹,是连太后皇帝都照骂不误。所以上司不仅没法用威权来弹压他,范仲淹还有个习惯,每次和长官争论后,他回家就把双方争论的细节都记在屏风上,简直就是把长官的衣裤都扒了。

他后来到别地任职时,记录多到把屏风挤得连条缝儿都不剩。

当然,更多的是因为较真又刚正的性格,赢得了百姓对这位范青天的肯定和爱戴。

图源网络

公元1021年,33岁的范仲淹依旧沉沦下僚。这一回他调任现江苏泰州的西溪盐仓。这里是北宋重要的产盐区,而盐税又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。范仲淹负责监管盐的生产和买卖,同时还要和县尉一起打击私盐买卖。

这是范仲淹生平少有的郁闷经历之一。因为这里地处海边偏僻,是个穷荒绝岛,但更让他苦恼的事情是,为国家监管盐仓,管松了无人惧怕法令,管严了又变成与民争利。这种与民斤斤计较的工作,让他有长策而不能舒,只能呆坐听涛浪。

不过有心的他,也很快发现,虽是闲职,但也并非就毫无作为的余地。当时,辖地所有的捍海堤坝都筑于唐代,经年日久,已经歪歪塌塌,根本无力抗击海潮。每年秋风起时,汹涌的海潮就会席卷百姓的庄稼农舍,冲毁盐田盐灶。而潮退之后,良田又碱化,颗粒无收,无数百姓因此流离失所。

于是,他上书江淮漕运使,痛陈海堤利害,建议重修堤坝。

1023年,范仲淹调任兴化县令,总掌筑堤工程。他从各地招来数万劳工,和他们吃住一起,同心协力。范仲淹就是在这里认识后来邀请他写《岳阳楼记》的滕子京的。

史载一个秋末,特大海潮裹挟着寒流冰雹而来,民工和驻地官员惊慌失措,四处奔逃。唯有滕子京临危不惧,最终稳住了局面,范仲淹由此对他赞赏不已,结为莫逆。

图:岳阳楼的双公祠中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雕像。滕宗谅(右雕像),字子京,河南洛阳人,北宋官员,因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而为世人所知,在岳州做过太守。他做太守时,政事顺利百姓和乐。|图源网络

历时近4年后,1028年春,这条长达70余里的捍海大堤终于完成了。这条海堤保护了泰州、海州、通州、楚州数十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大面积的盐场粮田。此后堤东产盐,堤西种粮,国家的盐税和田赋也增加了,从前因受灾而流离失所的民户,得以扶老携幼重回故土。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,百姓将这条海堤叫做“范公堤”

在修堤坝期间,范仲淹的母亲与世长辞了。按宋制,官员要为父母守丧27个月。于是范仲淹就回到了应天府,为母服丧。

在这期间,范仲淹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晏殊。晏殊可算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等好命之人,少时即有神童之名,14岁就因受皇帝赏识被赐同进士出身,后官至枢密副使,一生顺遂,平安富贵。

在文学史上,晏殊可算是最懂富贵的那类人,他创造了宋词的富贵气象。他曾看见有人写诗,在描述富贵景象写“轴装曲谱金书字,树记花名玉篆牌”后,轻蔑地说道:“此乃乞儿相,未尝谙富贵者。”

真是乞丐样儿,一看就是不懂富贵,既没吃过猪肉,也没见过猪跑的。晏殊为什么这么断定呢?他说,“我每此吟咏富贵时,从不说什么金啊玉啊锦绣丝绸的,我只说气象。比如“楼台侧畔杨花过,帘幕中间燕子飞”这类。你们说,穷人家,能看到这样的景致吗?他们只是想象富人家都是堆满金山银山绫罗绸缎罢了。”

图:晏殊(991年-1055年),字同叔,抚州临川人。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。1055年病逝于京中。晏殊以词著于文坛,尤擅小令,风格含蓄婉丽,与其子晏几道,被称为"大晏"和"小晏",又与欧阳修并称"晏欧"|图源网络

晏殊更有名的一个故事,是他和柳永的公案。晏殊自己也写情情爱爱的词,但他觉得柳永写词总是很直白地描写和歌姬们的情情爱爱,世俗泼辣,市井低级,全无富贵之气。

柳永因为科举落榜,失意之时写了一句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酌低唱”而触怒好脾气的仁宗。仁宗御笔亲书“何要浮名?且去填词”,断了柳永的科举之路。柳永见事情闹大了,不得不来求晏殊为他说好话。

晏殊一见柳永就阴阳怪气起来,问道:“公也填词么?”柳永瞎套近乎地答:“是,和您一样,也爱填词”。晏殊冷笑道:“我虽然也填词,但从来不写什么‘针线慵拈伴伊坐”。柳永一听,知道没戏了,于是悻悻离开。

晏殊是个很骄傲,颇为自矜的人,但他很喜欢范仲淹。当时他因为忤逆临朝听政的刘太后的旨意,被贬到应天府做地方长官。他听说范仲淹博学多闻,在地方又多有政声,于是就聘请他到应天府书院主持教务,范仲淹欣然应允。

图源网络

又一次来到应天府书院,转身成教务的范仲淹却还是延续了自己做学生时的习惯。他制定了一套学习时间表,严格规划学生的作息,经常深入到宿舍区检查和责罚那些偷懒嗜睡的学生。

为了更好地监督学生,他和学生们住在一起,每次给学生布置作业,自己也必先写一篇范文,以掌控难度和评判标准。无论是生活,还是学业,范仲淹都高强度地要求学生,更近乎苛刻地管束自己。

在他的执教下,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脱胎换骨,吸引了四方有志于学的士子前来。有个姓孙名复的秀才,靠游学乞讨生活。几次拜谒范仲淹,每次都拿到了些银两。再来讨时,范仲淹问他,为什么要四处乞讨不静心读书。孙复哭道家中有老母要赡养。于是范仲淹就为他在学院里找了一份工作支领薪水。从此后,孙复得以潜心读书。

十年后,范仲淹早就离开了应天府书院。他常听朝中同僚说起,泰山有位学问深深的大儒在开班授学,教出不少高徒。这个学者,正是孙复

图:孙复(992-1057年),字明复,号富春,是晋州平阳(今山西省临汾市)人。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,孙武第四十九代孙,与胡瑗、石介,人称"宋初三先生"。培养的贤良之士石介、文彦博、范纯仁等人,皆一时精英,大有作为,人称"泰山先生"。|图源网络

1028年,服丧期满后,34岁的范仲淹,终于在晏殊的推荐下,进了京师,得到了一个在国家图书馆整理书籍的职务。虽然是个小官,但却能见到皇帝了。

最重要的是,他终于来到了国家的政治中心,可以悉知国家大事了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