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藏学校旧址(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)近日迎来新一轮参观高潮,截至7月1日,参观人次突破10万。蒙藏学校旧址负责人表示,未来在持续完善西院展览的同时,将做好东院体验区项目设置,引进更多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体验项目。
7月1日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首都高校100名学生党员骨干来到旧址,开展“听党话、跟党走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”主题活动。参观完“中华一脉同心筑梦——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”和“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”后,北京大学学生王韬智说,“从北大红楼到蒙藏学校,我深切地感受到建党百年征程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之历久弥坚。生逢盛世,肩扛重任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。我要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,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!”
蒙藏学校旧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重要旧址之一,还是展示党的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。对外开放后,蒙藏学校旧址充分利用独特资源优势,不断在红色文化中领悟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,着力提升服务水平,增强接待能力,为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优质服务。初步统计,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蒙藏学校旧址服务接待的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超过450批次,提供的定时讲解服务超过150批次。蒙藏学校旧址采取全年延时开放的措施,并在延时开放时段举办多场活动。自开放以来,夜间延时开放时段参观人次占总参观人次的三分之一。
(相关资料图)
6月29日至7月2日,以“中华魂·黄河情”为主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演活动连续4天在蒙藏学校旧址上演,独唱、舞蹈、器乐……丰富的展演形式带领观众感受黄河文化的波澜壮阔与生生不息。
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表示,将举全馆之力,在确保蒙藏学校旧址安全的前提下,积极配合国家民委,联合属地相关单位,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,继续开展好夜间延时开放。同时,将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,推出新的优秀成果,激发旧址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本报讯(实习记者何蕊)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——周恩来励志故事”巡展近日在北京印刷学院启幕,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雕塑在展览中亮相。未来,巡展还将走进更多大中小学校,引导师生传承弘扬周恩来的崇高精神,赓续红色血脉。
展览在北印校园内的毕昇书坊亮相,一排排书架间,60余件绘画、书法和蜡像雕塑作品围绕好学不倦、知恩图报、自强自立、节俭朴素等主题,生动讲述了周恩来在人生各段历程中的点滴故事,展现其崇高品质和伟人风范。
走进展厅,迎面就是一座逼真的蜡像雕塑,还原了青年时期的周恩来——他端坐在木桌前,手握毛笔,目光炯炯,在纸上郑重写下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9个大字。雕塑家贾文龙介绍,这件雕塑主题为“我与伟人同桌”,“希望通过还原周总理的形象和神态,拉近师生与伟人的距离,激励大家学习伟人精神,砥砺有为人生,培养树立刻苦学习、甘于奉献、执著追求的品质。”
1898年,周恩来出生于淮安驸马巷的一座宅院里,约6岁时随家人迁居清江浦,进入陈家花园塾馆读书。此后的几年,他先后读了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以及《论语》等儒家经典,这也开启了他的文化启蒙之路。随后,周恩来到沈阳读书,并在此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。一次,老师在课上问学生读书的意义,周恩来坚定地回答:“为中华之崛起!”这一幕被雕塑家还原了出来——展览中的重磅展品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雕塑,生动地展现了少年周恩来年少奋发的英姿神态。
今年3月,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——周恩来励志故事”首展在淮安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举办,此次在北印的展览为北京首展。
(原标题:蒙藏学校旧址参观量破10万 将引进更多更具民族特色的互动体验项目)
来源: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
流程编辑:u027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